2015年4月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示范答案
示范答案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括我国目前公益性质文化场馆面临的困难。(20分)
要求: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简洁,书写工整;不超过200字。
郭五林著范文:
目前我国公益性质文化场馆在总数不断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诸如总体发展程度较低;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公众满意度不高;设施、内容陈旧,资源浪费严重;经营管理人才比较匮乏;服务项目较少,服务价格偏高;功能定位严重扭曲;资金缺乏导致公益性质难以保障等等。这些困难阻碍了文化场馆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在运作模式、管理体制、教育方式等方面做出创新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假设你是四川省A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陪同部门领导前往资料7中的W新区,就该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考察,请以该部门的名义,针对材料7撰写一份提交A市市政府的考察报告。(30分)
要求:定位准确,格式正确;思路清晰,分析深入;语言流畅,书写工整;不超过500字。
郭五林著范文:
关于W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报告
市政府:
2014年,某市“新兴城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标准化建设项目”被文化部列入当年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为总结成功经验,推动我市文化服务进一步发展,我局对该市W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考察,现报告如下。
一、W新区的基本做法: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外包,实行社会化运作,提高服务效益和利用率。
二、项目外包方式:包括“购买文艺演出”、“定制大型晚会”、“新区图书馆服务外包”等形式。
三、考核方式:W新区成立了有财政、审计、纪委、市文化部门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外包公司的业务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外包服务质量并采取相应合作方式。
四、取得的效果:基本实现了以最节约成本最优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
五、特色和优势:互动交流服务模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问需于民,将群众的文化需求定位为文化馆的工作目标。
A市文化局(印章)
2015年4月25日
(三)针对给定材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归与创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1.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3.字迹清楚,书写工整,限800~1000字。
答题思路:
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归与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意义
缺少公共文化服务的严重后果
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位扭曲与服务方式陈旧
时代呼唤公共服务的回归与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归与创新的典型成功案例
归纳总结公共服务的回归与创新途径
公共服务的未来走向
郭五林著范文:
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归与创新
向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全面深入的公共文化服务,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当前社会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重要举措。
最近一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公共文化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党和国家虽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修建了大量的文化场馆,包括鸟巢、水立方、国家美术馆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但由于文化场馆总体数量不足、发展程度不均、目标定位不准、经营方式陈旧等问题,群众感叹文化场馆没文化,文化场馆叫屈: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改变又没权力!
广大群众热切期盼文化场馆能够提供更多有效服务。有些文化场馆,五十年不变,管理者都由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可房子却是越来越陈旧,功能越来越陈旧,群众想来,来了却找不到感觉。于是,一些群众把打麻将扑克、坐茶馆看电视、跳坝坝舞作为主要文化活动,一些群众通过手机阅读、数字报纸、杂志、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来丰富文化生活,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困难。
某市通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归与创新。该市的W新区近年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外包,从购买文艺演出到定制大型晚会再到新区图书馆服务外包,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与基层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服务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化运作,使新区丰富、优秀的历史人文资源活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W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回归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文化工作者要沉下去调研,才能找对路子;通过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地交流和沟通,才能使文化服务来源于民,扎根于民,服务于民。W新区的成功经验还告诉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形式。要敢于破冰,勇于尝试,把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和文化团体的公共服务生产者角色区分开来,各司其职才能各尽所能,取长补短才能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命脉。没有文化,国家和民族就会“魂飞魄散”。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入持久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国家凝神,为民族聚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