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100分的拆解训练》第一节 申论的源流及含义
第一节 申论的源流及含义
一、“申论”源流浅探
以下文字引自张丽.“申论”源流浅探[J].文史博览(理论),2009(06):17-18.)
“申论”一词的查证过程,正如郭五林所言:“对申论来源的考证与勘误都一样的困难”,在《词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 》、中国文化研究所印的《 中文大辞典 》等工具书中,均未见“申论”“申而论之”的资料,而在北大语料库等较为权威的语料库中,亦未找到相关内容。最后在《 四库全书 》《 二十四史 》的检索中,共求得“申论”150 余个匹配资料;“申而论之”18 个匹配。以此为线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一阅读,并核对其出处,了解其原义,按时间出现之先后进行了梳理,初步确认了申论发展的基本轨迹。
“申论”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萧子显撰的《 南齐书 》,在卷二十六,列传第七王敬则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军荒之后,县有一部劫逃紫山中为民患,敬则遣人致意劫帅,可悉出首,当相申论。”在此,申论为展开申述、辩护之意。而在同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三萧谌传中出现的“申论”意又有所不同。“谌恃勋重,干预朝政,诸有选用,辄命议尚书使为申论。”在此,申论有申诉、控诉之意。
而作为一个正式用语的隆重出场,是在后晋刘昫等撰写的《 旧唐书 》内,在此,申论始见于朝廷的最高文种“诏书”中。“段文楚若实刻剥,自结怨嫌,但可申论,必行朝典。”此处“申论”有进行充分的论说,申辩之后而给事件定性之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颁下的文书为“诏”。而当时的最高领导者在此言:如果段文楚实在是有所不当之处,也应该在他个人及朝廷百官中进行充分的申辩、论证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处罚。在这一事件中,其实已经暗含了“申论”在国家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在进行某一决断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唯有经过此过程,才为一国家之行事之明智之举。
通过对“申论”源流的探析,我们可以对“申论”进行一个初步的界定。申论,并非来自“申而论之”,在此之前,“申论”早已出现。而“申论”的最早出现,一直是为国家政务的科学决策而服务的,而后才衍生为对学术知识的分析、展开。从“申论”的字面意思来看,应该理解为:展开分析,观点论证。而作为一行为动作意义上的“申论”,一直为一动词,是一个过程,一个对事件、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的过程。
“申论”既为一个动词,我们来界定它就需从这一动词的目标、对象、方式等方面来着手。
1、申论对象:多为国家大事,其后衍生为对典籍意义等学术上的解释。
2、申论之必要性:事情尚存在着不明确之处,意义存在着不明白之处,需要进行展开分析,这时分析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
3、申论之目标: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获得明确的理性科学认识。
4、申论的方式:展开分析,这就是论证。
总而言之,所谓申论,即为了更好地决策或获得明确的认识而就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展开充分的分析、严密的论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事理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中,新世纪国家公务员考试重新启用“申论”一词作为考试科目之一,也就更凸显出其深意。其一,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重视,“申论”作为一个传统用法,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其二,“申论”本身所包含着厚重的意义,最初的“申论”即是用于国家大事的决策,而进行新世纪,作为国家公务员,也同样要具有“申论”的精神与能力。
二、申论的含义
(一)申论的申的含义
申论的申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申即绅,“束身”——概括材料,注重密度。
第二层,申即伸,“伸展”——阐明事理,注重宽度。
第三层,申即申,“引申”——深入分析,注重深度。
(二)申论的论的含义
“引言为申,直言为论”,论就是用简单易懂的话把观点讲明白。
(三)申论的含义
申论就是深入浅出地摆事实,讲道理。
三、申论的实质
申论的实质是一种虚拟行政行为。是模拟机关公务员的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目的,汇报工作、提出建议、代拟文稿。
申论,形象地说就是“早请示,晚汇报,白天代拟讲话稿”。
点此链接购买
孔网搜索:申论100分的拆解训练 https://search.kongfz.com/product_result/?key=%E7%94%B3%E8%AE%BA100%E5%88%86%E7%9A%84%E6%8B%86%E8%A7%A3%E8%AE%AD%E7%BB%83&status=0&_stpmt=eyJzZWFyY2hfdHlwZSI6ImFjdGl2ZSJ9